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电影资讯 / 「迷雾」上新题,《借命而生》讲出命运本身的悬疑

「迷雾」上新题,《借命而生》讲出命运本身的悬疑

更新日期: 2025-04-21

跳出案件框架,《借命而生》其实是在讲一群“不认命”的人,他们可能经历人生浮沉、命运错位,极端处境也许付出了生命代价,而大多数人则会在漫长岁月里努力找回对命运的把控,继续面对不停歇的变迁与选择。而这,或许正是一个已走远的时代故事,对当下人群“不确定性”处境的观照与回应,也成为迷雾剧场做出的一份新的悬疑人文表达。

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悬疑剧市场连续出爆款的热势之下,爱奇艺迷雾剧场继续着力拿出质感十足的新东西。

新剧《借命而生》开播两天爱奇艺热度超7500,央八每日峰值收视率一度破2。该剧以小人物情仇引发的一桩个体“小案”,打造出悬疑的全新气质。

一方面,在电影级镜头语言、独特叙事结构、精细表演颗粒度的合力作用下,《借命而生》努力升级悬疑故事的力量



如主人公的多次骑行,差异化地呈现着冲出命运、陷于疑团等多种境况;又如好演员们撑得住电影级特写,使得表演层次真正成为剧中的重要语言之一——由此让观众以新的体验维度,去感受悬疑故事。

另一方面,我们常说案件背后是人性,《借命而生》正是充分构建起关于人物的悬疑,层层感受人物面目与底色的惑与真而在对时代之中人们悲欢的观察之后,所有关于人的真相,最终都会指向我们在命运浮沉中的彷徨不安、失措挣扎。


「迷雾」故事新解法

悬疑重心扎实落于人物

当徐文国、姚斌彬两兄弟初登场时,我们似乎很容易将他们归为那类常见的、无知犯错的草根弱者形象——刚进看守所,姚斌彬看到上着重镣的死刑犯后无措地哭诉“我不该在这儿”,一旁的徐文国因对弟弟的爱护而焦急地冲撞了管教,似乎都在加深着这一印象。

恰是这一对普通小民,带头牵起了这部剧中,有关于人的摸不准、猜不透。

正如《借命而生》的原著作者和主创都表达过的,这个故事的重点就是在做人物。人的复杂性,似乎每一小节都在不断增加,不断打破前一节点的积累印象,也由此不断引发新的疑问。

在两兄弟身上,先被打破的是他们的“弱势感”。两人很快显现出了身处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高智”属性。无论是资深师傅都搞不定的机床重工,还是收音机的精细电路板,他们都能轻松上手修整;心态稳定下来后,他们面对管教的沟通也是从容有度。这些关于人物的细节刻画,带出了第一波悬念:他们的能力心智,与他们被控的“底层混混型”罪行,似乎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而很快,两兄弟的无辜感共同体,进一步呈现可疑裂痕。在第二集的一场审讯小高潮中,当被问到与死者李超的矛盾时,姚斌彬(史彭元饰)有着显见的激愤,徐文国(韩庚饰)的表情却更显狠绝,后者的作案决心和行动力似乎更足;但随后被问到作案工具和手段时,姚斌彬却是开始模糊遮掩,而徐文国则显然地惊诧与疑惑,一下又让观者想要推翻前一分钟的猜测。于是创造出不断拉扯延伸的悬疑性。


《借命而生》所采取的叙事结构,还进一步加强了悬念和反转的空间。

剧中先将两兄弟从入看守所到一死刑、一逃亡的过程讲完,在观众的悲悯倾向中,令他们及关联人物的立场属性等似乎都有了一种“定论”;然后再回溯六个月前的事件起点,还原更全面的人物细节。两厢对照中就催生大量新的疑问,例如有陷害嫌疑的六机厂保卫科刘科长,在从前姚斌彬偷拿工厂材料时,曾做过“善意”的关心和提醒,这样一个细节的反差就让他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他的人性真相瞬间又变得模糊。



特别有趣的是看守所管教杜湘东的功能,他也成为了悬念氛围营造的重要一环。在演员表演与视听语言的结合中,杜湘东的“心理”和“感官”被放大外显,为观众隐隐带来了一种“他正在代我疑惑”的沉浸通感。比如当杜湘东刚刚与两兄弟产生了一些人情味的触碰,刑警队长张向阳却来告诉他两人是杀人案的最大嫌疑人,突然的震惊,继而隐有一丝信任被辜负的僵硬、怒意,在饰演者秦昊的面部特写上浮现出生动的变化,让观众也能同感这份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秦昊与史彭元此次在《借命而生》实现迷雾剧场二搭,让观众乐得了一份“回忆杀”,而此次的演技交锋却更加“量大过瘾”。


「迷雾」视角举重若轻

以小案见时代命运浮沉

与其他悬疑剧相比,《借命而生》中的案件其实应该不算“大案”,它只关于一些普通人的私心私情,但以此为引,带出的却是时代之中人们命运的浮沉与悲欢。

故事的起点,先诚见人生的参差

警校高材生杜湘东,毕业之后成为一名看守所管教,待在大山中三年零四个月,壮志难酬;与此同时,他的同学却成为刑警、法医,不断地破案立功。尽管警察分工各有重量,但世俗层面自然有隐形的鄙视链——当杜湘东难得去一次同学聚会,在座公安纷纷收到传呼紧急奔赴案件现场,只留下杜湘东“照顾嫂子们”,还会被不懂事的小孩提问“叔叔你为什么不去抓坏人”。


另一面,徐文国、姚斌彬也在经历同样的现实。同为中学同学、六机厂子弟,徐文国、姚斌彬中学毕业在车间当工人,而厂长儿子小唐在90年代初期就已经从英国留学归来,开着全市第一辆进口汽车。当小唐在厂区开设英语角、给徐文国等人送英语教材时,徐文国女友孙永红的一句反驳“别忘了当初谁是英语课代表”,将人生的无奈尽显。

但剧中以1992年为起点,正是在引出人们心中的蓬勃生命力。在这个开放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节点,变化是主旋律,抛开一切身份,杜湘东、徐文国、姚斌彬、孙永红等等,他们都是一群同样“不认命”、“不满足”的青年,希望打破套在自己此刻人生中的“规矩”,成为社会、家人、生活中的“英雄”。

杜湘东以工作表现和积极态度,不断提出申请,希望可以转去刑警队。徐文国努力复习,想要重新考大学。姚斌彬感兴趣于各种机械技术,开设修理店,即将启动自己专长的事业。孙永红勇敢追求艺术,努力练习舞蹈想参加比赛走出去。


可人生的莫测与悲剧,也正是在希望的顶点,命运急转直下,错位不幸发生。

两桩陷害接连落在徐文国和姚斌彬头上,他们显然被变故砸晕了,杀人的罪名压得他们彻底丧失了希望。

而在与他们的人生交错中,作为看守所管教的杜湘东的命运同样开始偏移。他出于人性的温情也出于自己的壮志,暗中查案为刑警队发掘重要线索、对两兄弟多加关怀,但最终两兄弟却依然走到悲剧性的一步,杜湘东不仅经受着沉重的打击、进入颓丧低谷,这个案子可能也将深深影响他的未来选择。


接下来《借命而生》还将展开对真相的20年追寻,我们最期待看到的是面对已经错位的命运,那些仍有选择余地的人们将如何变迁,杜湘东将经历怎样的“伏”与“起”,逃亡的徐文国会进行怎样的人生,被继续困在原地的孙永红是否有新的机会……以及,当1992年命案的完整面目最终展现时,我们也想看看两兄弟曾有过哪些可以回头的机会。这些不仅是剧情悬念,更是提醒我们每个普通人遭遇“错位”之时,如何去正确地面对。如此,就将是这个已走远的时代故事,对当下人群“不确定性”处境的观照与回应

《借命而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新案例,悬疑剧创新的落点可以更有想象力,迷雾剧场就是在多元化地玩转元素组合与创新公式,在《借命而生》中拿捏稳准悬疑影像与人文的新生气质,不仅为自身剧场的作品质感迭新,也为整个市场都带来了一份悬疑剧的新表达。


THE END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