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电影资讯 / 《生万物》被扣上“反革命”,不能助涨这股上纲上线的歪风邪气
当一部以1926-1944年鲁南农村为背景的电视剧《生万物》因“美化地主”“歪曲历史”被扣上“反革命剧”的帽子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艺批评的失控,更是一场旧思维的借尸还魂。这部创下央视收视纪录、豆瓣评分7.3的“爆款”剧作,从艺术探讨演变为政治审判,暴露出当下舆论场中挥之不去的极端化倾向,用非黑即白的标签扼杀创作自由,以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否定艺术真实,最终伤害的不仅是某部作品,更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
《生万物》的争议焦点集中于对地主宁学祥的塑造:这个“与狗抢粪肥田”“节俭持家”的角色,被批评为“给地主招魂”。但若细究剧情,宁学祥的复杂性跃然纸上:他既是土地的守护者,也是封建剥削的受益者;既有吝啬贪婪的一面,又在日军侵华时觉醒分田。这种多面性恰恰打破了脸谱化创作窠臼。
反观批评者的逻辑,却将“地主”标签简化为道德符号,只要角色不符合“恶霸”模板,便是对历史的背叛。当艺术创作必须活在预设的“政治正确”牢笼中,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的批判精神反倒成了原罪。
观察者网等批评者指责《生万物》“丑化农民”“歪曲农会运动”,其核心逻辑是建构一种“苦难绝对化”的历史叙事:农民必须永远悲惨,地主必须永远邪恶,否则就是对革命合法性的否定。但这种叙事恰恰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旧中国农村物物交换占比超70%,农民卖儿鬻女交租是常态,剧中宁绣绣“失身换粮”的情节虽显浪漫化,却未脱离“饥荒年代人性异化”的史实框架。
反倒是批评者选择性忽视,该剧同时呈现了农民哄抢粮食、农会干部官僚化等阴暗面,这种“不完美”的叙事反而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肌理。
将艺术创作与历史虚无主义粗暴划等号,暴露出对文艺功能的根本误解。从《白毛女》到《活着》,经典作品从未回避对底层苦难的刻画,但也不曾用“绝对邪恶”或“绝对圣洁”的标签禁锢人性。当批评者用“反革命”大棒打击创作自由时,他们真正恐惧的,是民众通过多元视角理解历史的可能性。
在“流量为王”的影视市场,《生万物》通过“地主少爷与佃户之女”的禁忌情感、家族恩怨与抗日救国的交织,成功制造了戏剧张力。但部分批评者无法接受这种“去革命化”的叙事策略,将其视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胜利”。这种焦虑折射出转型期社会的深层矛盾:当市场化改革冲击传统价值体系,某些群体试图通过文艺审查重建话语霸权。
耐人寻味的是,该剧在央视一套播出时未遭任何审查干预,却在舆论场中被“政治正确”绑架,这种“播出即合法,讨论即犯罪”的悖论,是旧思维的借尸还魂。当批评者用“阶级斗争”思维解构创作自由时,他们自己正在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者。
区分艺术批评与政治批判,允许对角色塑造、叙事手法的专业探讨,同时警惕将技术问题政治化。如《色·戒》当年引发的争议,最终应落脚于“艺术表达与历史真实的平衡”,而非简单扣上“汉奸美化”帽子。
《生万物》的遭遇,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文艺生态的集体焦虑:我们既渴望文化创新,又恐惧价值失序;既期待艺术突破,又难以摆脱历史包袱。但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消灭所有争议,而在于构建一种容错的智慧,允许《生万物》式的探索,也包容批评者的警惕。唯其如此,才能避免重蹈“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覆辙
当我们在批判“反革命”标签时,本质上是在守护一个更重要的命题:文艺创作不应是思想的牢笼,而应是照亮现实的镜子。
「狗头萝莉」的故事
5337 - 2025-09-11《误杀3》曝片段 刘雅瑟张榕容传递女性互助力量
4072 - 2025-09-11《操纵者》上线,张子健刘威葳主演,抗日谍战剧,走爽剧路线
3813 - 2025-09-10《暗夜与黎明》今晚收官 陈哲远聂远邢菲姚安娜共展初代公安风采
3402 - 2025-09-11《香水佳人》首播,女性苦情剧,一妻一妾的悲惨生活,适合老年人
2667 - 2025-09-10葛优“好人团”好事连连看!《爆款好人》正式上映
2601 - 2025-09-10登春晚一夜成名,56岁在异国离世,临终前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2588 - 2025-09-10EXO金钟仁将于5月11日入伍 将于2025年2月退伍
2332 - 2025-09-11苗苗崩溃痛哭,郑恺被全网痛骂:别装“好男人”!
2279 - 2025-09-10SEVENTEEN夫硕顺将于2025年1月初回归 目前正在积极准备中
1998 - 2025-09-11新剧热度播放量扑街,收视倒数,黄晓明从影帝沦为综艺咖了?
1596 - 2025-09-11张元英百变造型 眼神妩媚明艳动人
1582 - 2025-09-10葛斯齐再曝汪小菲通话录音 透露汪小菲承认之前曝料
1344 - 2025-09-10林更新cos大司命 眼神凌厉魅力十足
1310 - 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