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娱乐新闻 / 《宝岛英雄》总导演:要让那些无名英雄成为两岸青少年心中有“名”的英雄

《宝岛英雄》总导演:要让那些无名英雄成为两岸青少年心中有“名”的英雄

更新日期: 2025-11-11

  中国台湾网11月11日讯(记者 刘琳)“我想把台湾抗日英烈事迹以影视作品呈现出来,让更多观众去了解台湾那段反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历史,让我们的无名英雄变成有‘名’的英雄。”在近日接受中国台湾网记者采访时,AI微短剧《宝岛英雄总导演、编剧史卫强神色肃然,郑重地分享他的创作初衷。

  2022年,史卫强在翻阅《血沃宝岛——中共台湾英烈》一书时,被共产党人在台湾的英勇斗争事迹深深震撼。“想不到我们共产党人在宝岛台湾有这样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有那么多革命先烈壮烈牺牲!”史卫强被先烈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作为一名导演,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把那些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拍出来让更多人知道!

  抱着这样的想法,史卫强开始广泛、深入地搜集资料。他看纪录片,阅读《中国共产党与祖国统一》《谢雪红传》《翁泽生传》《吴石传》《中共特科》《不屈的民族魂》《台共党人的悲歌》《台湾抗日运动简史》《在台湾发现历史》《幌马车之歌》等大量涉及共产党在台湾斗争的书籍,想方设法采访参加过岛内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及他们的家属,还通过台湾朋友搜集岛内地下斗争的史料……


史卫强(右一)在近日举办的《宝岛英雄》剧本研讨会上分享创作历程。(中国台湾网记者 刘琳 摄)

  史卫强说,由于中共台湾英烈在岛内的生平、事迹缺乏连贯且足够翔实的记载,他只能尽一切努力把那些英烈在岛内生活时期的各种能追寻到人物足迹、能帮助了解人物生活故事的书都买来或找来翻看,然后用不同书上的信息去互相印证,整个搜集有效资料的过程堪比“大海捞针”。

  如此艰难的剧本筹备工作不同于史卫强以往的创作经历,自然也给他的创作热情“泼了一盆又一盆冷水”。他坦言,自己好几次都想放弃,但冷静下来想想,自己只不过是在搜集资料进行创作,比起斗争中的无名英雄们,这点苦又算什么?

  通过坚持不懈地找寻与英烈相关的各种“蛛丝马迹”,然后把找到的一个个“小拼图”再拼凑成“大地图”,史卫强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与台湾同胞血肉相连;台湾有志青年在人生道路上纷纷选择中国共产党,并追随党指引的方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不愿当日本殖民者的奴隶,不断反抗斗争,要回归祖国、当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所有这些,都不断感染着史卫强,也不断激发着他的“斗志”。

  “(在台湾抗日)牺牲的人员中,有来自大陆的党员干部,也有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台籍党员和普通民众。”史卫强说,梳理在台湾牺牲英烈投身革命的心路历程,他真真切切地看到台湾同胞血脉里流淌的红色基因。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资料搜集、调研,又经过7次反复修改,《宝岛英雄》剧本最终打磨完成。

  在史卫强看来,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在于生长其中的青少年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如何让两岸青少年传承革命先烈精神?如何以引人入胜的视听语言为两岸青少年再现一代台湾青年的“觉醒年代”?当下的“短剧热”以及青少年对于AI技术的好奇与向往,驱使着史卫强最终将《宝岛英雄》定位为AI微短剧。

  作为大陆首部聚焦“台湾英烈”的AI微短剧,其立题立意在近日举办的《宝岛英雄》剧本研讨会上得到广泛认可。与会的党史研究专家、台湾史学者、烈士亲属代表等认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写出这样的剧本,恰逢其时。他们纷纷表示,《宝岛英雄》不仅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连接两岸历史记忆、凝聚民族认同的文化桥梁。涉台红色题材是传承革命精神、打通两岸青年情感联结的重要载体,以“台湾英烈”为核心的创作,对填补两岸共同历史记忆、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具有特殊意义。


《宝岛英雄》剧本研讨会现场 (中国台湾网记者 刘琳 摄)

  专家的肯定,以及多方参会嘉宾的建议让史卫强对于接下来的创作信心大增。他说:“希望把《宝岛英雄》打造成精品,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两岸血脉相连的故事。”

  烈士后代亲属、媒体人徐帆表示,《宝岛英雄》以“剧”的形式呈现英烈事迹,并运用AI技术进行创作,是一种和年轻人很好的链接。“看到剧本,听到导演的分享,特别期待该剧尽快上映。”徐帆说。

  据出品方透露,《宝岛英雄》将于2026年年初完成制作并与观众见面。


THE END
相关内容
*
*